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或:有的人 |
| B.每朝会,百僚远国使每:每次 |
| C.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见:相见 |
| D.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用事:掌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百姓咸负担而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 B.①后贵乃归罪 ②今事急乃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 C.①时人以方何平叔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 D.①帝与彦回谋诛之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性和雅”的一组是( )
①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②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
③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④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⑤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⑥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个门生偷了褚彦回的衣服,褚彦回不但没有追究,还嘱咐这个门生藏好不要让别人看到。这个门生惭愧地离开,直到富贵后才来谢罪。 |
| B.有人向褚彦回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请求相见。褚彦回婉言拒绝没有收受,也没有上报这件事,因而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
| C.褚彦善长韵律。有一次在袁粲家聚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打着节拍大加赞叹。 |
| D.明帝想诛杀刘休仁,褚彦回认为刘休仁人品和才能都很美好,不应该杀他。明帝生气并训斥了褚彦回,褚彦回因惧怕而奉旨行事。 |
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10 处)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丁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
|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
|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
|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②不欲与廉颇争列 |
|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 C.①疾革,隐几而坐,②图穷而匕首见 |
| D.①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见称于世的原因有哪些?请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夫人有鉴,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① 。”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游。妻罄妆奁赠送。延赏喜其往也,遗以七驴驮物。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其所有者,其妻张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延赏莫之测也。
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以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乃韦皋将军,非韩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苗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旦日入州,方知不误。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③,过于布素之时。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取材于《苗夫人》)
注释:①俦:chóu,匹敌②外姑:岳母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人有鉴鉴:明察 |
| B.韦乃告辞东游游:外出求学,求官 |
| C.乃韦皋将军乃:表判断,是 |
| D.因而见疏见:被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悒悒而不能制遏也 愁闷之情无法抑制 |
| B.妻罄妆奁赠送 妻子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 |
| C.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 那个韦皋应该已经死在沟谷里了 |
| D.过于布素之时 |
过着与布衣之时一样的朴素生活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 |
| B.韦皋是个有骨气的铮铮男儿,离家后,他一并送还了张家赠送的所有物品。 |
| C.张延赏因为女婿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而觉得他不合时宜,难成大事。 |
| D.“苗氏因识佳婿而被敬”的故事使当时轻视贫贱之婿的社会风气有所改观。 |
结合本文,概括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
“苗夫人识佳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滕文公下》)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①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③以兵解,文少保④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⑤以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八弟⑥已亡,其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烈,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江都,指扬州。②白下,指南京。③颜太师,唐德宗时太子太师颜真卿,被叛军所杀。④文少保,南宋宰相文天祥。⑤可程,史可法的二弟史可程变节投敌。⑥史可法的八弟史可刚为国捐躯。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督相史忠烈公督相:以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身份督师 |
| 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有旧:有老交情 |
| C.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知:确实知道 |
| D.出疏纠 之纠: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忠义和刚烈”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②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③忠烈大骂而死;④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⑤梅花如雪,芳香不染;⑥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
| A.①②④⑤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治二年,扬州城被清兵围攻,史可法知道情势不可挽回,为不辱督相之使命,他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
| B.史可法殉难后,人们纷纷传说他没有死,抗敌义军都假托忠烈的名义起事,有人甚至以他来讽刺投敌的洪承畴。 |
| C.作者认为忠义是圣贤立身的准则,不必拘泥于出世入世之说,那些神仙怪诞的说法,像画蛇添足一样,是多余的。 |
| D.史可法的家人都表现得守志保节。八弟阵亡,他的夫人为夫守节自杀而死。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2)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