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矛盾双方相比较而存在 ②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
|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
下图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下面几题。
1.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 |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
| B. |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
| C. |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
| D. |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 |
2.漫画内三句话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 A. | 认识的计划性 | B. | 认识的目的性 |
| C. | 认识的预见性 | D.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3.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 A. | 是实践的目的 | B. | 总是超前于实践 |
| C. | 总是落后于实践 | D. | 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
(2007·宁夏文综,2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08·上海单科,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