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化学激光奠基人
喻思娈
1950年,张存浩硕士毕业前夕,朝鲜战争爆发。张存浩料定美国很快会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虽然姑母坚持要求念完博士,他还是立即放弃了深造机会,回绝了国外多家单位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
回国后,一次偶然机会,张存浩受邀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参观。他当即被这里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吸引,决定谢绝北京大学等京区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1951年春,只身一人来到大连。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资源十分紧张,为解国家急需,张存浩接受所里下达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张存浩与楼南泉、王善鋆等人,在短时间内、创造性地研制出了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最终,每立方米水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超过当时国际最高的160克水平。
6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受命转向火箭推进剂这一新领域。作为研究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的负责人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团队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实验,历数千次实验,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70年代,为应对国外挑战,激光成为国家战略前沿课题。1973年1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大连化物所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被任为实验室首任主任。
“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张存浩说,为了研究这项高技术,他再一次“改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存浩说,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下放后重回岗位,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领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的研究,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连化物所石文波博士记忆深刻的是,老师张存浩在指导、修改完论文后,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
不仅是发表文章,评奖时,张存浩也一贯“照顾”年轻人。曾与张存浩长期共事的大连化物所何国钟院士回忆,1964年,在张存浩带领下,他所在的团队,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报奖时,张存浩将自己名字放在最后。
面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张存浩告诉记者,它属于集体,自己还要大量的事情要做,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同事、学生眼中,张存浩平易、谦和,而这样一位儒雅的科学家,面对科学问题时却“当仁不让”。
大连化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涛回忆,早年我国在一次激光研究的规划会议上,化学激光因为“弱势”,在规划中面临边缘化的处境。危急关头,张存浩据理力争,阐述化学激光功率易于放大、不依赖外部能源等优越性,终于赢得与会者认同,化学激光也被列入我国四大激光之一。
张存浩是“任务带学科”的典范。他在开创我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的同时,还推动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但我们要努力创造成才条件。”张存浩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我国为人才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张存浩不遗余力地对优秀人才给予支持,有些甚至是超常规的。如今,张存浩团队中涌现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中青年骨干,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朱清时、桑凤亭等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张存浩对人才的爱惜和支持,不只限于本学科、本单位。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国家自然基金委在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人才作用强调,再怎么估计也都不过分。”他说。
2002年,张存浩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
在科学的世界奋斗60余年,年事已高的张存浩,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对于将来国家的基础科学发展,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不同单位、学科的人,通过无私讨论,对各领域基础学科怎么发展,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共同促进研究发展。
(摘自2014年01月11日《 人民日报 》)
【注】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与合作者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曾获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存浩硕士毕业,张存浩的姑母坚持要求他念完博士,他还是放弃了深造机会,毅然回国。
B.为解国家急需,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张存浩在短时间内使每立方米水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
C.张存浩率领团队开展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的研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在一次激光研究的规划会议上,化学激光面临边缘化的处境,危急关头,张存浩据理力争,使化学激光被列入我国四大激光之一。

E.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张存浩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
(2)张存浩一生急国家之所急,多次改行并取得较大成绩,是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3)张存浩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固然是学术上的贡献,但和他的优秀品质也是密不可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在张存浩身上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
(4)张存浩曾说:“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但我们要努力创造成才条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答:

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还有很多的“还有”。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她说黄山,都说知道。欧洲人又接着问: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资源组合。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不过,毕竟开始了。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一个中国女孩问:“你喜欢这个?”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喜欢!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
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细细密密的好几页。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堂红》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清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堂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间,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堂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干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韶之厚,已足沦肌浃髓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35年2月1日温州作)

文章对画幅的描写精彩而不失层次鲜明,先写,次写,最后写到读者以清晰的感觉。

作者说:"这页画布""设色那样柔活",在文中他是如何描绘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100字左右)

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请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
①睡美人的脸
②少女的一只胳膊
③沦肌浃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依稀记得那是东京的12月,当2000年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东京大学进修。我由于语言不过关,所以要先上语言班的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个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整个校园,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的所有学生体会到了"难堪"的滋味。"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其他人已经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的时候,就被这位教授叫起来回答问题:"请问,作为一名学生,您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写作的。"
我说:"概括的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内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你们的编辑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的告诉先生,我们的编辑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笑了起来。
教授两手插进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你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着教授的那张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他漫漫地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日本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新复述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大陆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飞。在这个三面墙都是落地玻璃的房间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几乎凝固的沉寂。
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者三个人来回的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哪个来自台湾的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个来自台湾的同学。那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同学冷冷的对教授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了椅子松动的"卡卡"声。
教授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大陆,可是却从来没有到过台湾,这是为什么?""我走遍了大陆,但是游不过台湾的哪个小小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那个海峡上建起桥梁来的时候,我会过去的。先生!"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而教授却没有笑却接过我的话来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位期间是怎样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邓小平先生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在野党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依我之见,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座有22个国家的学生,相信大家都有兴趣弄明白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的牙根发痒,用狠狠的目光看者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的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同胞都不会受到像我现在一样的侮辱,一点也不可以!"
教授忽然站起身,向我这里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似乎能洞察一切,他的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丝毫没有要刁难你的意思,也没有要侮辱中国的意图。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回讲台,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他的我并排走。好一会后,我们不约而同的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什么意思?

请分析教授的人物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