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题。
我是小偷
[印度]拉斯金·邦德
遇到阿尼尔时,我还是一个小偷。虽然那时我才15岁,但干这一行却已经是老手了。
当我接近阿尼尔时,他正在观看摔跤比赛。他25岁左右,瘦高个子,看上去随和而善良,是我信手可得的对象。虽然我可能取得这个年轻人的信任,但近来我的运气一直不好。
“你看上去像是个摔跤手啊,”我对他说。没有比奉承话更好接近陌生人了。
“你也像啊。”他回答道。我一时卡了壳,因为我当时瘦骨嶙峋,没个人样。
“哦,我也凑合摔两下子。”我谦虚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
“哈利·辛格。”我撒谎说。我经常换新名字,这样做是为了逃过警察和我以前雇主的耳目。
阿尼尔起身走开时,我漫不经心地跟着他,向他恳求似地笑着说,“我想为你效劳。”
“可我无法支付你工钱啊。”
我考虑了片刘,“光管饭行吗?”我问。
“你会做饭吗?”
“我会。”我再次撒谎说。
“如果你会做饭,或许我还能养活你。”
他把我带到他在朱木拿甜食店上面的房间,让我住在阳台上。那天晚上,我做的饭一定很糟糕,因为阿尼尔把饭倒给了一条走失的狗。于是他让我走。但我死皮赖脸地求他,并装出一副讨好他的笑脸。看到我那副样子,他禁不住笑了。
后来,他拍了拍我的头,说没关系,他将教我怎么做饭。他还教我写我的名字。他说他将教我写整个句子和数数。我很感激。我知道,一旦我能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那样能写会算,那就没有什么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了。
为阿尼尔干活是非常愉快的。早上做好茶点,我就出去采购一天的食品。一般来说,我每天都要捞个把卢比。我想他是知道我从中捞了点小钱,但看上去他好像并不在意。
阿尼尔的钱是靠他的小聪明和机会得来的。他常常是这个星期借钱,下个星期再转手贷给别人。他总是在为下一张支票发愁,但当支票一到,他就要出去庆祝一番。他好像是在为一些杂志撰稿:一种古怪的谋生方法。
一天晚上,他带回一小沓钞票,说是刚把一本书稿卖给一个出版商。夜里,我看到他把钱塞在了床垫下面。
我为阿尼尔干了大约个把月的活。除了买东西时做点小弊,我没有再去干我的老本行。其实我有很多得手的机会。阿尼尔给了我一把房门钥匙,我可以随意进出。他是我所遇到的最信任别人的人。
这倒使我很难对他下手。偷一个贪心的人容易,但偷一个粗心的人却很困难——有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盗,这对于我这行的来说倒没多少意思了。
是动真格的时候了,我对自己说;长时间不干,手都生了。如果我不把钱拿走,他将把它全部花在他的朋友身上,反正他是不会支付我工钱的。
阿尼尔睡着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阳台照在床上。我一骨碌从毯子里爬出来,悄悄地爬到他的床前。阿尼尔安详地睡着,他的面孔清晰,没有一丝皱纹。与他相比,我的脸上却布满了伤痕。
我把手伸进床垫下去摸钞票,我轻轻地将其抽出。阿尼尔在梦中叹了一口气,并把身子翻向我。我不由大吃一惊,赶紧爬出屋子。
一上路,我便开始跑起来。我用腰带把钞票束在腰间。跑了一阵后.我放慢了步子。边走边数着票子:50卢比一张,共600卢比。真是发了大财!这下我可以像一个阿拉伯石油富翁一样,过上一两星期好日子啦。
来到车站,我直奔站台,开往勒克瑙的快车刚要出站,尚未加速,我还来得及跳上一节车厢。但我犹豫了——我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我失去了逃走的机会。
当火车离去,我发现自己站在空无一人的站台上。我不知道该去哪里度过这个漫长的夜晚。我没有真正的朋友,我认识的唯一好人却是被我偷了钱的人。
在我短暂的偷盗生涯中,我研究过那些丢了东西后的人的各种表情。贪心的人惊慌不安,富有的人怒容满面,贫穷的人无可奈何。但我想,当阿尼尔发现谁是盗贼时,他只能是悲伤失望。这倒不是因为丢了钱,而是因为失去了信任。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一个广场。我在一条凳子上坐下。11月初的夜晚有些凉意,毛毛细雨更使我心烦意乱。不一会儿,又下起大雨。我浑身湿透,衣服紧贴在身上。凉风夹着暴雨,无情地抽打着我的面颊。我摸了摸腰间,钞票都被雨水打湿了。
啊,阿尼尔的钱。如果我不离开他的话,早上他很可能给我两三个卢比,让我去看电影。但我现在把他的钱全部拿走了,再也不用做饭,不用跑集市,不用学写句子了。
偷盗成功的激动,早已使我忘记了学习的事。我知道,学习总有一天会给我带来比几百卢比更大的好处。但偷盗简直是太容易了,有时就像被别人捉住一样容易。可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则是另一回事。我应该回到阿尼尔身边,我对自己说,即使只是为了学习。
我急忙向阿尼尔的房子走去,心情异常紧张,因为把赃物送回而不被发现;比偷盗更难。我轻轻地推开门,伫立在月色朦胧的门口。阿尼尔仍在熟睡。我悄悄地爬到他的床前,手里捏着那打钞票。我把手慢慢伸向床边,将钱塞进垫子下面。
第二天早上,我起晚了,阿尼尔早已煮好了茶。他把手伸向我,手指间夹着一张50卢比的票子。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以为我的所为被发现了。“我昨天赚来一点钱,”他解释说, “你将定期得到工钱。”我精神振奋。但当我接过钱时,票子还是湿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写句子。”他说。看来他对我所干的事是知道的,但他什么也没表露出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2008年02期)
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只是围绕“我”到阿尼尔家的经历来叙事、对话,有心理描写和“我”的议论,但读来却发人深思。
B.“我”骗取了阿尔尼的信任,从而在一个晚上成功地偷到600卢布,并迅速赶往车站准备逃跑,使情节达到高潮。
C.小说中阿尔尼总是把钱塞到床垫下,“我”从床垫下偷到钱后,阿尔尼在梦中叹气,表现了他对我的失望之情。
D.“我”虽然是一个小偷,但“我”内心深处同样也渴望得到信任,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自食其力的正常人。

E.这篇小说通过“我”被迫做小偷这件事,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及其对人格的扭曲。
“我”在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请联系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谈谈阿尔尼的形象特点。
“我”偷了钱,后来又偷偷把钱退回阿尔尼家,这个情节安排合理吗?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白石的蒲草帽
孙越
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
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
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
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
(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写齐白石草帽的多种用途,是为了突出草帽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写草帽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以实写虚,突出齐白石在平常生活中的独到发现。
B.齐白石“性喜画”,他笔下的“渔翁”也仿佛与他有了心灵的沟通,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笑了笑”,生动形象有韵味。
C.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在天之灵也会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活着的花鸟鱼虫”。
D.第⑤段描写齐白石“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突出了他的悠闲散淡的性情不变,尽管现实中的鱼和柴火都是些“后来的变种”,但齐白石的精神和思想不会变。

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第④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其间导致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根由是什么?
答: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结合原文,说说它的具体体现?
答: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构思行文的技巧(2)简析本文表达方式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性的网络爆发(节选)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网民的成分和结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网络中的 “网络哄客”,甚至带有点歧视性的“网络暴民”也在增加。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那种推波助澜与幸灾乐祸式的“网络哄客”。它特指网络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积极参与推动网络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哄客”们亲身参与网络事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起哄会使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有时一些事件甚至被恶作剧的“哄客”们引向歧路。在网络中,起哄精神被“哄客”们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自身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任何责任,事件的发展结局也与自身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这些起哄的网民正话反说,名为赞扬实为讽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在爱看热闹的中国网民中,这种自发的起哄竟起到了明星包装的作用,其包装效应之显著,恐怕连最擅长明星包装的港台娱乐界都自叹弗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或者无事生非、或者自任卫道者的“网络暴民”。最近一段时间里,“网络哄客”中的一部分人突现出来,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的“美称”。这些所谓的“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欲望更强烈,其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我们不用过分地紧张于网络中负面人性的爆发。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的力度正在迅速增强;另一方面,这种人性的网络表达可能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巨大的思想错觉,以为那就是全体人民的发声。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轻视人性的网络爆发的影响力,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这种网络中人性的爆发有可能是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耐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因此,管理者要有所作为,要积极管理。
当务之急是,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的、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让公众自由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让所有的网民都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扬善抑恶,使网络成为体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天堂,从而使得网络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列对“网络哄客”的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网络哄客是比“网络暴民”的思想、行为较为温和的社会群体。
B.网络哄客特指网络中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
C.网络哄客是指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喜欢制造恶作剧的社会群体。
D.网络哄客是指那些起哄精神极强、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责任的网民群体。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哄客”亲身参与网络总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网络暴民”由一些无事生非者组成,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特别突出。
C.网络中人性的爆发具有两重性,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而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使之步入理性的、法治的轨道。
D.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让“网络哄客”“网络暴民”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那么今后“网络哄客”也能推出其他网络红人。
B.“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那么他们推出的网络红人的知名度会更高。
C.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实现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那么它就应受到普遍赞扬。
D.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人性的爆发,从中可以了解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耐受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死亡之海”的油岛
  随着开采活动的持续,塔里木油田的工程师们已经从地球表面向下钻探了几公里,有时甚至要借助灌入地下水的方法将宝贵的油气资源挤出地面。如今,越过厚厚的黄沙,从地下3000至4000米深处抽取出来的石油、天然气会通过输送管道运往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支撑着数千公里外那些城市的运转。无可否认的是,当国际原油价格又一次冲上80美元/桶的当下,这里抽出的能源是这些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车轮下的沙漠公路好似永远没有尽头,而“沙漠大巴”车窗外的景色则仍旧是一成不变的无穷沙丘,塔克拉玛干好似在无数次地重复着自己。“因为定期能够出去轮休,”员工刘震凝视着窗外,“否则人类可能很难受得了这样的荒凉吧。”“沙漠大巴”上满载的是“塔中—4”油田的员工,这是中国境内惟一的沙漠腹地油田,而按照规定,每隔二十余天,员工们就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坐车驶出这片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到沙漠边缘的库尔勒市去休整,以期不会丧失作为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而为之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塔里木油田号称“中国石油的希望”,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由于出产混合油气资源,这里不仅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又是中国石油版图上的一颗明星,只是,这里位于沙海深处,开采难度超出想象。在此处,一名工人洗一次淋浴的成本是人民币60元。“塔中—4”油田被塔里木石油人称为“沙漠孤岛”,是这个地区最令人称奇的人造设施。这里的几百人长年生存在沙漠的中央,依赖一条1500公里长的沙漠公路维持人类正常的需求,而这条公路则依靠24小时滴灌培植的红柳丛左右防护,不致被黄沙一夜掩埋。总言之,这里的任何存在都依靠给养,才能维持着与自然界巧妙的平衡。“这里或许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一位油田员工戏谑道。塔中的人们都知道,如果从“塔中—4”油田出发,不论向任何一个方向,也不论走多久,一切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还在沙子里。”在这座沙漠的中心腹地,塔中—4油田是仅有的人类据点,荒凉的环境让这里的人们只有选择坚强,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管理者们修建了各种运动设施,并组织活动来冲抵那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在整个油田最醒目的地方,往往会书写标语,提醒员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而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派而来的新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前来,接受或长或短的一次历练。
  在塔克拉玛干的历史上,此前从未有人能完全征服这片广阔的沙域。曾经,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很快,他的探险队全军覆没,仅剩他一人幸存,因此,他给了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在80年代之前,由于巨大的勘探难度,专家们无法在这里找到油气资源,而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完善以及进步,已探明塔里木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而仅有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更好地开采、利用这里的宝藏。
  如今,这座“死亡之海”每日提供的三千余吨原油让更多的城市充满了生机,而这一产量据称在可以预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基本稳定,而整个国家也正因此获益匪浅。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9日,作者:翁洹)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塔里木油田位于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其中的“塔中—4”油田在这个沙漠的腹地。
B.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这里抽出的能源将输送到我国的东部地区,是我国东部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C.自从斯文·赫定以来,对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勘探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如今已探明这里的油气资源总量,并能日开采三千余吨。
D.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油田员工的话,都说明了沙漠环境的荒凉和工作环境的恶劣,但前者强调的是生存的艰难,后者是相比较而言。

E.长期的沙漠生活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甚至丧失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需要外出休整和活动调剂,更需要意志的坚强。
文章二、三两段都提到“塔中—4”油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如果用“‘死亡之海’的油岛”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你认为是否恰当?请简要分析。或者,你也可以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伤心事
安徒生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分做两部分: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我们是住在乡下的一位绅士的邸宅里。恰巧主人要出去几天。在这同时,有一位太太到来了。她带着一只哈巴狗;据她说,她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处理她在制革厂的几份股子。她把所有的文件都带来了;我们都建议她把这些文件放在一个封套里,在上面写出业主的地址:“作战兵站总监,爵士”等等。
  她认真听我们讲,同时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就要求我们把这意见又慢慢地念一次。我们同意,于是她就写起来。当她写到“作战兵站总监”的时候,她把笔停住了,长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我只是一个女人!”
  当她在写的时候,她把那只哈巴狗放在地上。它狺狺地叫起来。她是为了它的娱乐和健康才把它带来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地上。它外表的特点是一个朝天的鼻子和一个肥胖的背。
  “它并不咬人!”太太说,“它没有牙齿。它是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忠心而脾气很坏。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孙子常常开它的玩笑的缘故:他们做结婚的游戏,要它扮作新娘。可怜的小老头儿,这使它太吃不消了!”
  她把她的文件交出去了,又把她的哈巴狗抱在怀里。这就是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去。
  “哈巴狗死掉了!”这是故事的第二部分。
  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我们来到城里,在一个客栈里安住下来。
  我们的窗子面对着制革厂的院子。院子用木栏栅隔做两部分。一部分里面挂着许多皮革——生皮和制好了的皮。这儿一切制革的必需器具都有,而且是属于这个寡妇的。哈巴狗在早晨死去了,同时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制革厂老板的未亡人的孙子们)掩好了这座坟。它是一座很美的坟——躺在它里面一定是很愉快的。
  坟的四周镶了一些花盆的碎片,上面还撒了一些沙子。坟顶上还插了半个啤酒瓶,瓶颈朝上——这并没有什么象征的意义。
  孩子们在坟的周围跳舞。他们中间最大的一个孩子——一个很实际的、7岁的小孩子——提议开一个哈巴狗坟墓展览会,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来看。门票价是一个裤子扣,因为这是每个男孩子都有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有多余的来替女孩子买门票。这个提议得到全体一致通过。
  街上所有的孩子——甚至后街上的孩子——都涌到这地方来,献出他们的扣子,这天下午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哈巴狗的坟墓,而这也值得出那么多的代价一看。
  不过在制革厂的外面,紧靠着入口的地方,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她很可爱,她的卷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使人看到感觉愉快。她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她也不哭。每次那个门一打开的时候,她就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她没有一个扣子——这点她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她就悲哀地呆在外面,一直等到别的孩子们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然后她就坐下来,把她那双棕色的小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大哭一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过哈巴狗的坟墓。就她说来,这是一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我们在上面看到这情景,而且是高高地在上面观看。这件伤心事,像我们自己和许多别人的伤心事一样,使得我们微笑!这就是整个的故事。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
(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君健译,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头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作者认为删去它将会损害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但它对故事主题的表达毕竟并不十分重要,因而是可以删掉的。
B.哈巴狗的坟墓虽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像模像样,孩子们为观看它献出扣子,以致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故事中那位女孩没有因穷困而失去对自己所属世界的热望,她不说话,也忍着不哭,只有在所有人都离去之后才大哭一场,是一个美丽而凄婉的形象。
D.最后一段“高高地”一词,既指“我们”观察这件“伤心事”所在的位置,也有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孩童世界的不幸和俯视人间悲悯的意味。

E.故事写的虽是孩童游戏这样的小事情,题材本身并不宏大,但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人类最为细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广及一切心灵的同情心。
作者在文中说,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请简要分析故事头一部分“一些细节”所起的作用。
在文末,作者说,“女孩子”的这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又说这件伤心事“使得我们微笑”。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简要阐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