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
|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
|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
|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
| 1962年 |
农业产值 |
粮 |
棉花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 |
2200万担 |
| 实际达到 |
比上年增长11.6% |
3400亿 |
2400万担 |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D.文化大革命 |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 B.公私合营生产组织 |
| C.人民公社生产组织 | D.包产到组生产组织 |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 C.“一五”计划的执行 |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
学习完本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
| C.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
| D.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根本目的是
| A.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B.控制部分行业,以攫取高额利润 |
| C.通过投资基础工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 D.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