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 |
D.反映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言心 |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
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
C.破坏了社会的秩序 |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
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