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基因A的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基因a的频率 |
0.01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新环境对A基因控制的性状行了定向选择,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
C.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新物种迁入后可能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科学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二倍体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终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新植株(见下图)。关于这一科学事实,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
B.培育成的新植株高度不育 |
C.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 |
D.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作为模板的DNA序列必须不断地加进每一次的扩增当中 |
B.反应需要的DNA聚合酶必须不断地加进反应当中 |
C.作为引物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必须不断地加进每一次的扩增当中 |
D.反应需要的DNA连接酶必须不断地加进反应当中 |
玉米是一种主要的农作物,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科学家在玉米育种中和栽培中作了大量的研究。如图是关于玉米培养的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繁殖原理上分析,A→D属于无性生殖 |
B.植株D和G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
C.E→G过程也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
D.E→F过程中获得的植株一般不应用于大田生产 |
科学家将含人的α—胰蛋白酶基因的DNA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的羊能分泌含α一抗胰蛋白质的奶。这一过程没有涉及
A.DNA以其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
B.RNA以自身为模板自我复制 |
C.D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我复制 |
D.按照RNA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合成蛋白质 |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因探针才能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这里的基因探针是指
A.用于检测疾病的医疗器械 |
B.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的DNA片段 |
C.合成的β—球蛋白 |
D.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特定DNA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