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果蝇的Ⅰ号染色体是性染色体,Ⅱ号染色体上有粉红眼基因r,Ⅲ号染色体上有黑体基因b,短腿基因t位置不明。现有一雌性黑体粉红眼短腿(bbrrtt)果蝇与雄性纯合野生型(显性)果蝇杂交,再让F1雄性个体进行测交,子代表现型如表1所示(未列出的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的性状表现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表现型
性别
野生型
只有
黑体
只有
粉红眼
只有
短腿
黑体
粉红眼
粉红眼
短腿
黑体
短腿
黑体粉红眼短腿
雄性
25
26
25
27
27
23
26
25
雌性
26
24
28
25
26
25
25
24

(1)体色与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                         定律。
(2)短腿基因最可能位于        号染色体上。若让F1雌性个体进行测交,与表1比较,子代性状及分离比        (填“会”或“不会”) 发生改变。
(3)任取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灰体(B)粉红眼短腿个体的比例是3/16,则这两只果蝇共有   种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组合分别是                      
(4)已知控制果蝇翅脉数目的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假如在一翅脉数目正常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多翅脉的雄性个体,究其原因,如果多翅脉是由于多翅脉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多翅脉雄性个体最可能为          (纯合子/杂合子);如果多翅脉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则该多翅脉雄性个体最可能为        (纯合子/杂合子)。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实验小组用小球藻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他们将一定量的小球藻浸入适宜且相同温度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台灯可改变光源与试管的距离;CO2浓度分别设置为0.03%和0.05%,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1、曲线2(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C、D两点的光合速率,可见限制D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在段该因素不再成为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若C处突然关闭台灯,叶绿体中C5含量将如何变化?
(2)在光照下,叶肉细胞中能合成ATP的膜结构是。F点的含义是。若用缺镁培养液培养小球藻,其他条件不变,F点应向移。
(3)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仅仅30秒的时间,二氧化碳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想要探究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可能的实验思路是
(4)该小组又做了探究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光照下释放O2(mg/h)
9.67
14.67
19.67
21.67
19.33

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实验:
材料用具:小球藻、大试管、含CO2缓冲液的培养液、水浴锅(控制温度)、量筒等。
该实验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
;②是小球藻的数量相同。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装入试管,数量相同的小球藻浸入试管中,分别放入5个水浴锅中 。
第二步:分组控制温度,(温度梯度差为1℃)。
第三步:光照6 h后测定O2的释放量。

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丙是图乙局部结构的放大图。甲~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或大分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a→b→激素①分泌的现象,这体现了激素分泌的特点。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2)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_____。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由此可知,机体通过____________调节以维持激素①的相对稳定。
(3)若图乙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兴奋通过图丙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网络是,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它的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与B争夺食物
55%吃植物种子
10%
物种B
20%
25%与A争夺食物
45%吃植物种子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开始的。碳在该图中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上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
(2)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设计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
(3)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

(4)物种C与物种D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
(5)经调查,第一年物种A种群数量为N0,如果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生物荧光的酶的统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酶及其合成基因在生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利用。
(1)荧光素酶基因常被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将筛选出来。
(2)下表为4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右下图为含有荧光素酶基因的DNA片段及其具有的限制酶切点。若需利用酶切法(只用一种酶)获得荧光素酶基因,最应选择的限制酶是

限制酶
Msp I
BamH I
Mbo I
Sma I
酶切位点





(3)利用PCR技术扩增荧光素酶基因是利用的原理,使荧光素酶基因数量呈方式增加。
(4)迄今为止,可将上述具有荧光素酶基因的运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技术,应用最多的、最有效的是。经一系列步骤,将所获得的胚胎早期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雌性动物的或子宫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
(5)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可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但在进行分割时应注意
(6)荧光素酶在ATP的参与下,可使荧光素发出荧光。生物学研究中常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法”来测定样品中ATP的含量。某研究小组对“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1×10-8mol/LATP标准液、缓冲溶液、70mg/L荧光素溶液(过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70mg/L的荧光素酶溶液。
【实验结果】见下图。

【实验分析与结论】
①实验过程:为使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应增设一组作为对照。除题目已涉及的之外,还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写出一个)。
②实验结果:由图C可知,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
(7)食品卫生检验中,可利用上述方法测定样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进而测算出细菌的数量,判断食品污染程度。测算的前提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的含量

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牛和山羊的瘤胃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g
尿素
1g
琼脂
15g
溶解后自来水定容到1000mL


(1)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原理是。从同化作用类型来看的,该菌属于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3)在实验过程中:①培养基、培养皿;②玻棒、试管、锥形瓶、吸管;③瘤胃中液体。其中需要灭菌是(填序号)。
(4)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甲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甲同学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填序号)①取样不同②培养基污染③操作失误④没有设置对照
(5)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目的菌”后,加入指示剂后变红色,说明“目的菌”能分解尿素。理由是
(6)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红色环带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倍的稀释比较合适。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500
367
248
36
18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