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冯烨
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
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
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
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小手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①。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冼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②。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大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
[注]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
小说开场交待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4 分)
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阅读理解与鉴赏(共14分)
母亲不是圣人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00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
母亲对两个女儿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连看都不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2)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你是否同意“我”哥哥的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手机病毒
据美国《今日首席技术官》网站报道,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一家手机店里发现了两部被“卡比尔”病毒感染的手机。经芬兰一家信息技术安全公司验证,这两部手机分别感染上了“卡比尔”H型和I型病毒。但专家们至今还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被感染的。“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向其他手机发送被感染的文件,形成扩散。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它最早于2004年6月在菲律宾被发现,迄今已演变出15个亚型,目前已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美国《连线》杂志援引信息安全专家的分析说,“卡比尔”病毒的早期亚型只能让手机快速耗尽电池,也只感染诺基亚60型系列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新出现的亚型已经能感染三种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并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号码。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Timo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影响其正常服务。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对主机造成破坏。“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
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被比较准确地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06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虚假及有害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因此,专家认为,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
目前,还很少有手机具备防病毒功能。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只能防毒,还无法对手机杀毒。据报道,芬兰的诺基亚公司已经推出了更安全的新版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正在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公司在加紧开发手机反病毒软件。应当看到,与传统的电脑病毒一样,手机病毒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特别是在过去十几年中,人类在与传统电脑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利于把手机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预见,手机病毒在客观上将促使业内相关技术更加完善,催生抗手机病毒的新产业,也将使得相关的管理手段和理念更加先进。
下列对“卡比尔”手机病毒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比尔”手机病毒的源头至今不明,不到一年已经衍生出了15个亚型。
B.“卡比尔”手机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感染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电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
C.“卡比尔”手机病毒不仅能使中毒手机的电池快速耗尽,而且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
D.“卡比尔”手机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引起了手机生产商和软件公司的高度警惕,它的危害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了。

下列不能作为支持“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这一结论的证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比传统电脑病毒传播速度更快、种类更多、波及面更广,人们一时无法控制。
B.手机病毒有可能使未授权的用户获得手机密码,损害手机用户的利益。
C.手机黑客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控制,以获得自由拨打电话的权利,节省费用。
D.手机病毒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个人全部信息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暴露个人的隐私。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是一类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新公害。
B.随着计算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手机的智能化越来越高,针对手机的电脑病毒也在2000年被发现并危害手机用户。
C.世界首例手机病毒能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西班牙所有手机用户发送辱骂信息。
D.智能化手机的增多,给手机黑客传播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他们进行经济犯罪会更简单和更隐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