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追求权力 |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
C.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 |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说:“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固。”这种情况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B.地方分权势力的弱化 |
C.重文轻武政策的连续执行 | D.科举考试的推行和僵化 |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 B.民主性 | C.家庭性 | D.强制性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君主的)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