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
|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
| 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
|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
| 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 |
|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 |
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有“十余人”,“百余人”,“二百余人”,“七百四十八人”等诸多说法,其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来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
|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
|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隶制 |
| D.使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