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一组材料。
【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记者、主编等职。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还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网友评价】
做温暖的葵:读林清玄,好似在仲春的清晨醒来,看到金色阳光洒照的翠竹上,露珠“啪嗒啪嗒”滴到窗台,声音比银铃清脆入耳;又好似夏日清晨在有着一泓碧水的池塘边上,看着新荷……
薰衣草:淡淡地将人生哲理品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睿智的光辉,将凡尘俗世的纷扰摒弃,给自己一片宁静的天空。
无名: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下列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其作品逾百部,在全世界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
B.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
C.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
D.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F.从网友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林清玄的作品,充满哲理和睿智的光辉,阅读他的作品,能获得美的享受,如同品尝一杯香味浓郁的咖啡。 如果给【记者访谈】部分拟个标题“心美一切皆美”,你认为切合文章主旨吗?请说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怎样理解【记者访谈】中划线句子“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这句话?并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垂柳
李辉英
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亚热带的香港,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杨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⑨由于家乡的垂柳随处皆是,也就和它做了很好的朋友,兴致高的时候,还会爬到树上掏鸟雀呢。花园道上的垂柳,似乎并不太高,不是垂柳,都大有可能的。我只是凭坐在巴士中匆匆地一顾,从不曾走上前去看个真切,认错了树,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倒想,拣一个假日,走上花园道去,亲自察看一番,是不是垂柳也就水落石出了。家乡的柳树,此时叶尽树枯,此间的垂柳得到了地利,仍然绿柳浓阴。从情理上讲,南方的柳树也许比北方的柳树幸运一些吧。
——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垂柳身边的趣事记忆犹新,除了在古老的垂柳下歇脚午睡外,还有哪些趣事呢?它们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细读第④段中制作口哨的精彩细节,品味富有语言表现力的动词的作用。
文中对柳絮的描写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试写出一两个有关柳絮的比喻句。
试对第⑤段做点评批注,说说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帐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拢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了这,父亲总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毕恭毕敬的跪拜祖先遗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咯锵咯锵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觉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个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选自中国书店出版社《读懂少年》(珍藏本)请用一句许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明年再看啦”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我”的感触在这两处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至少从三个方面归纳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翩然于古诗的鸟儿
王剑冰
春来的时候,百花竞妍,百鸟争鸣,丽日和风中,总能让人换个心情。
只是鸟儿不多了,百鸟争鸣的景象只是一个概念了,只有公园可以感觉到。鸟们都去了哪里?应该是归入山林了。年代不同了,人多了,城区多了,乡村也就少了,绿树也就少了。即使在乡村,也难见“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的好事情。
翻看古诗的时候,鸟儿无处不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于被窝中伸懒腰时,鸟儿鸣唱得何等欢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久病初起的谢灵运因为鸟儿的鸣唱,忘记了官场的失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贯喜景的王维画了一幅写意。看到这样的诗景,有时会让我羡慕古人的生活,发一些不合实际的奇想。
古人写景中带鸟的诗,多半都与黄莺有关。黄莺不大,但很招人喜欢,尤其它悠扬婉转的鸣叫。这是在动物园里观赏时听到的。野外是否见过它,已不大记得。小时生活在乡村,“绿树连村岸,黄花入麦稀”以及“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的景色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树上和屋檐下到处都能见到鸟窝。那些鸟不太名贵,一般是乌鸦和麻雀。那时常与这些鸟捣乱,不是用弹弓射就是搭个人梯去屋檐下去掏。我掏过麻雀窝。麻雀较傻,做的窝容易被人发觉,有时从窗下过,就能听到屋檐下墙洞里雏鸟的叫声。约了伙伴,踩着肩膀上去,伸手就能掏出还没长出羽毛的小鸟来,鸟妈妈在不远处直叫,干着急没办法。有时我们把鸟还放回去,想等长大些再掏出来养着,过一段时间再去看,那几只雏鸟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在古时,不管哪个朝代的诗人都用笔描写了这种美丽动人的鸟儿。像王维的“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郑州近来有个怪现象,沿金水大道的树上不知从何处飞来了成千上万只白鹭。开始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后来才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因为树的缘故,很难看到白鹭展翅上青天,却时时感到它的袭扰,它们排泄的带有油性的便粒,往往直落而下,溅得人身上,车上白斑点点。为此报纸上曾展开了让白鹭是去是留的讨论。白鹭们依然在枝头上繁衍生息,照样随意排泄粪便。而人们生气也只是生气,还是理解原谅了他们。和五六十年代的打鸟运动相比,真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为什么白鹭不恋青山绿水,而要何以栖身这烦乱的闹市?至今也是个谜。白鹭飞起来好看,叫起来并不好听。如果这条有名的大街上不是千万只白鹭而是黄莺儿,那该是何等景致呢?杜甫、王维再来了,又会为郑州留下千古绝唱了。
现在,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了,多年后,也许“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景象会随处可见。大自然的景象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说说作者以“翩然于古诗的鸟儿”为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文中作者写了不高贵的乌鸦、麻雀有什么目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中“鸣”有什么妙处?
联系全文,分析“大自然的景象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的含义。
作者借“鸟儿”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理解
母亲给出的答案
①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③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⑤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扬,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⑥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请概况叙述本文内容(40字以内)
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经过一个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文中选择词语填入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
有几次旅行中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
第(5)段中括号里的词语哪一个用得好?请选择一个并说说理由。
“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文中找出例句加以证明。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
阅读理解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哭泣),正(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第(5)段中你认为那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