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 “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
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探究“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 厨 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
(1)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尔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①。
(2)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笨重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②。
(3)玛丽亚给他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凉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4)“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5)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6)玛丽亚等了很久,才遇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7)“好吧,”那人平静地说 ,“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8)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9)“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赋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10)“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11)“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12)“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13)“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14)“阿门!”老人小声说。
(15)“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16)“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17)“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18)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突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19)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突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
(20)“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21)“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因为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望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22)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23)“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暖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暖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24)“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喘吁吁地说:“我像许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25)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1940年
①佛罗伦,旧时佛罗伦萨的金币或银币,后来在欧洲很多国家通用。
②拨弦古钢琴,十六至十八世纪一种有键拨弦乐器,是钢琴的前身。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短篇小说经典100篇》,2003年7月第1版,曹苏玲译。有删节。) 结合全文理解,小说的开篇交待故事发生在冬天、老厨师眼瞎的原因及其被弃置于岗
棚有何用意?
答:① 交待故事发生在冬天的用意:
②交待老厨师眼瞎及被弃置于岗棚的用意:
根据第4、第10段的描写,并关注加点词,简要分析老厨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小说高潮终结在哪一段?并阐明判断的依据。
作为崇尚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评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莫泊桑——“他召呼我们向何处去?他带领人们向何处去?他做过什么承诺?……倘使莫泊桑的作品多一些同情,他会作为善良的化身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莫泊桑展示了这个世界的苦难与人性的丑恶,却没有给生活在苦难与丑恶的世界中的人以出口、以救赎。小说《老厨师》却借“莫扎特”之口道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你认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一主张吗?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请援引文学或艺术史上的经典事件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7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图时代的文学
黄力之
文学受图像艺术(首先是影视)挤压,被边缘化的景象当然是实然存在,只要看一看人们对每年的奥斯卡电影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关注度、兴奋度就知道了。
按一般的艺术分类,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形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语言艺术(文学等),前几类都有图像的存在(音乐较为复杂,此处只强调其存在表演的因素),唯文学以语言为存在方式,无图可读。
既然艺术的分类化走向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那么人们还是去多关注其功能性的区别吧。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功能性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外在形式美,后者注重“意志、爱”等精神范畴。而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全面性要求来说,图像艺术与文学都是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对象的存在”,无本质上的高低之分。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即一般的诗”,“是绝对真的精神的艺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因为凡是意识所能想到的和在内心里构成形状的东西,只有语言才可以接受过来,表现出去,使它成为观念或想象的对象。所以就内容来说,诗是最丰富、最无拘碍的一种艺术。不过诗在精神方面虽占了便宜,在感性方面却蒙受了损失”。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的想象力尽管是无穷大的,但显然要受个体的经历、知识、思想水平、审美感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某个人的想象可能有作者创作中所没有的东西,但也可能永远不知晓作者表达的某些东西,其想象力的局限使之无法达到。而把文学改编成为影视剧以后,此一局限性会有所改变。
不过,人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这说明即使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文学依然是图像艺术的工作母机。
文学的独立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明人张岱就认为,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所以能诗画相通,但是并非诗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能相通的。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
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与1987年版不同,新版剧的语言、旁白、片头片尾字幕全来自曹雪芹的小说,在忠于原著这一点上几乎无人能怀疑。但是,新版剧播出后,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一路狂批,诸如宝玉太嫩,黛玉太胖,铜钱头太恶俗,旁白太多,文言文难理解,配乐阴森,梦幻气场太过唯美等等,不一而足。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红楼梦》乃文学中的极品,尽管属于小说,却不在于“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心领神会”。它的故事能够改编成图像艺术,却又不具备一般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这样,改编者如果一方面要提升其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另一方面欲忠于原著的文学性,结果必然是不讨好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就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曹雪芹的文字很美,我们编不过他。人们欲向《红楼梦》寻求精神的慰藉,必须回到文学文本。
展望未来,无论技术还要给图像艺术带来什么优势,只要语言文字依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则文学的精神价值是永恒的。
(选自中国作家网,作者黄力之,有删改。)根据原文判断,不能支持“读图时代的文学不必悲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审美活动中,人们的想象力尽管是无穷大的,但显然要受个体的经历、知识、思想水平、审美感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
B.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这说明即使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文学然是图像艺术的工作母机。 |
C.文学的独立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比如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 |
D.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就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曹雪芹的文字很美,我们编不过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区别之一,是前者注重外在的形式美,后者注重精神范畴,各有偏重而已,因而二者本质上无高低之分。 |
B.黑格尔在论及诗歌的表现功能时认为,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并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优势。 |
C.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之后,文学对欣赏者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局限性会完全被改变。 |
D.如果改编者既能使改编的影视作品具有一般图像艺术的眼球功能,又能忠实于原著,或许也就能使诸如极品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成功改编。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中的禅意,就不是都能入画的,这说明文学不能都化为图像艺术。 |
B.真正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一般都改编自小说,说明在文学边缘化已成事实的今天,真正的有识之士是不敢也不该轻视文学的。 |
C.李少红改编《红楼梦》招来很多负面评价,说明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成功的图像艺术是不可能的,也是徒劳的。 |
D.只要语言文学依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文学相对于图像艺术而具有的功能上的独立性就会存在,因此图像艺术在这一背景下是不可能替代文学艺术的。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隙碎笔(节选,有改动)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
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曾让科学大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宇宙何以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大气层,以及各种元素恰到好处的比例,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妙不可言的距离——使生命孕育,使人类诞生?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撒旦不愧是魔鬼,惯于歪曲信仰的意义。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所以敬畏你,是因为你赐福于他,否则看他不咒骂你!上帝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便允许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但约伯的信心没有动摇。撒旦又对上帝说:单单舍弃身外之物还不能说明什么,你若伤害他的身体,看看会怎样吧!上帝便又允许撒旦让约伯身染恶病,但信者约伯仍然没有怨言。约伯没有让撒旦的逻辑得逞。可是,他却几乎迷失在另一种对信仰的歪曲中:“约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这话比魔鬼还可怕,约伯开始感觉到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正了。
这样的埋怨我们也熟悉。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我听了也像约伯一样顿生怨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爱恭维、心胸狭窄? 但是,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1. 你怎样理解文章第4段说的“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
2.作者为什么要说“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3.文章第6段用花瓶来打比喻,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4. 多种重病缠身的作者先是想“逃避这个世界”,后来又认识到“一个人出生了,就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且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佛是否朝拜、对约伯如何看待,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观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认识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星火山
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的证据表明,地球并非是太阳系内唯一地质活动频繁的行星,金星上也存在潜在的活火山。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辐射显示,这些火山相对“年轻”,现在仍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现象。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论文的联合作者、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行星研究所的约恩·赫尔伯特表示,凝固的岩浆流从表面辐射热量,并未受到多少风化。因此研究团队可以得出
结论:这些火山的年龄不足250万年,而且大多数熔岩流存在的时间可能还不到25万年。从地质学角度来说,其就如同刚刚诞生。
这一发现能解释为什么金星上的小行星撞击比预期要少。由于岩浆流能填充并掩藏陨坑,科学家由此推测,火山活动是金星上陨坑较少的主要原因。不过,科学家并不确定,到底是一次大规模爆发的火山岩浆流将整个金星表面填平,还是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慢慢地将陨坑填平的。新近岩浆流的存在预示着后一种情况更有可能,同时也表明金星火山的活动仍然存在。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苏珊娜·斯姆雷卡尔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参与了此项科研工作,其对金星地表的热辐射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通过“金星快车”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成像光谱仪(VIRTIS)获取了金星表面的热辐射图像。图像显示,年代久远的金星表面已被风蚀磨平,而“年龄”较小的金星表面则较为粗糙且热辐射更强。
借助美国宇航局麦哲伦探测器收集的金星地形和重力数据,科学家最终确定了金星上3个潜在的火山活跃区域,它们的热辐射均超过周边区域。斯姆雷卡尔认为,这表明上述区域受到的侵蚀程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熔岩新近流过所致。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虽然地球和金星在大小和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演变史却不甚相同。金星表面温度有近500摄氏度,生命难以生存,而地球却生机盎然。通过对这两个行星对比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地球自身的演变过程,揭示地球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断言金星上存在潜在的活火山的依据( )
A.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热辐射 | B.金星上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 |
C.金星上不同区域的重力分布 | D.金星上火山活跃的区域分布 |
科学家断言金星火山潜在存在的地方是( )
A.金星表![]() |
B.金星表面存在凝固岩浆流的地方 |
C.金星表面存在重力的地方 | D.金星表面较为粗糙且热辐射强的地方 |
下列说法能解释金星上被小行星撞击而产生的陨坑比预期要少的一项是( )
A.金星特殊的运行轨道避免了金星被小行星撞击 |
B.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 |
C.金星上不存在生命 |
D.金星上的火山岩浆流填充并掩藏了产生的部分陨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桐花与柿树
①我怀念桐花。
②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③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里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与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④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就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⑤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⑥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荫,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⑦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
文中穿
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
(1)
(2)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季节,作者把它们放
在一起来写,它们必然有联系,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与象征意义。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的 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殷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和柿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留给我的只是伤心罢了,而柿,完全与它相反。 |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