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下列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
| B.从“左”倾冒进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
|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
下图是苏联1976—1990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
|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
| C.从1 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
| 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一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作者此番话的意图是
|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
| C.农民因忙于生产不愿参与政治 | 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
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下列属于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是
| A.他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经验不足 | B.在建设时期照搬战争年代的成功做法 |
| C.一系列胜利使他晚年产生了骄傲情绪 | D.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
|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 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
| C.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
| D.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
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所保留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 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 D.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