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
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
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
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
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中有如下记载: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关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他们塞满了海滩,上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们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同从前相比,还是尽量打扮一番……”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状况是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
③有旅游等休闲活动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据文献记载,“1835年,在英国一棉纺厂219000名工人中,13岁以下儿童占49000,13—18岁的少年占66000,成年妇女占67000,……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工人们的子女六七岁就得进场做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主要是
①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人②工人的寿命很短
③工作时间很长④缺乏劳动保障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19世纪初,一位学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这位学者是
A.胡克 | B.施莱登 | C.拉马克 | D.达尔文 |
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变处为十六尺。七、如供役地人未将道路保持在可供通行的状态时,则有通行权者得把运货车通过他认为适宜的地方。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九、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出自《十二铅表法》)材料表示《十二铜表法》
A.注意保护通行者的权利 | B.注意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 |
C.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D.注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