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①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从修辞角度比较分析两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①此诗写于元和十一年( 816),此时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②桂岭:今广西柳州一带。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
颈联中上下两句各有一处比喻,请选择其中一处指出其妙处。
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蝉噪”就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
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阶砌”的青苔、“故迟留”的白鸟写出了禅智寺的空寂。 |
C.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前句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后句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
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动中一静衬托,结尾用静中一动突出,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
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
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 |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 |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粉蝶儿和晋臣①赋落花
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②。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③。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注】①晋臣:辛弃疾的朋友,写有《落梅词》。②雨僝(chán)风僽(zhòu):风雨交相摧折。③醇酎(zhòu):醇美的浓酒。“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和“轻薄荡子难久”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
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全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