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②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③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纟熏裳;天子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文为贵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④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举子麻之通刺,称乡贡。”唐贞观四年和上元元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⑤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蔽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服饰“礼”的功能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B.清朝的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C.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为捍卫封建等级制度的而大力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
D.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下面对于“服饰”的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B.在古代社会,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是阶级社会的各等级各阶层的形象代言。
C.为了强化服饰作为社会精神的外化的功能,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
D.中国古代服饰的功能大致经历了遮羞蔽体——等级代言——标榜个性等几个阶段。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要将审美意识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就能考察到它的原貌。
B.古代服饰文化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现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外化。
C.我国各朝各代的服饰,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通过古代服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审美意识的变迁。
D.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对设计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
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
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
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围棋、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由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既无大小,又无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拥有两口“气眼”。“气眼”者,意即活动空间,且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如出一辙:要想保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容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即使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则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远胜于炮;最为悲惨者就是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暗淡,结局悲惨;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象征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其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而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则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撕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一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七期,有删改。)
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当属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
B.围棋的产生比象棋早很多,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是在秦以后才出、现,“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
C.从棋子地位来看,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体现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二者的价值观念不一样。
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棋子下得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不留一空;而象棋则用减法,棋子不断减少,直到将死对方为止,因而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成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成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
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8分)
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分析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8分)
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修 面
晓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后,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骨骸上的记录
  在一些古代墓葬的遗址,或者刑事案件的现场,常常会发现死人的骨骸。现代科学已具备让骨骸“张口说话”的技术。研究人员根据骨骸上的记录和相关历史文献,就可以揭示其中的秘密,让这些骨骸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人的身体内有206块骨骼。这些骨头和肌肉一起,为人体支撑起偌大身躯,并在大脑、脊髓和内脏等器官的协调配合下,使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保持生命的活力。而在人死后,埋在地下的骨骸则像一本书,它记录着死者活着时的经历。正因如此,现在科学家对犯罪现场或古墓中骨骸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有现代科学技术帮助,科学家能够根据骨骸的记录,破译有关死者身份、年龄、性别,以及生前是否曾受虐待等等信息,从而揭示那个时代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根据髋骨形状,人们可以确定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根据牙齿的状况,就可以推断死者的年龄;而从骨骸上获得的DNA物质,能揭示人的进化历程、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等等。骨骸上的记录,还能揭示其生前的生活环境。因为人的社会活动,会造成牙齿、脊柱和骨关节的消耗磨损,这是他们活着时留下的印记和证据。
现在,研究者已能够把骨骸样品,切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打磨光滑,放到偏振光显微镜下,以看清骨骼的结构。科学家用这种方法,成功揭示了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这是干体力活的标志。德国人类学家佩博只使用了10毫克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就证明了现代人的祖先和尼安德特人确实未出现遗传上的混合。骨骸还能透露其主人生前某些特殊经历。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尼安德特人骨头有受过重伤的痕迹。受伤后,这个人不能自理,就是说他无法养活自己,但他活了下来。这就只能解释为,有另外的人照料他,为他提供食物。只要从骨骸或古老骨骼化石中,取得几克保存完好的物质,我们就能根据遗传指纹,判断死者的血缘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一则有关被杀害的俄国沙皇及家人遗骸出土的新闻发表后,举世关注。为证明该发现的可靠性,科学家将骨骸中的遗传物质,与沙皇在世的近亲进行DNA对比,最终断定上述报道属实。
  西班牙城堡大学的科学家,对生活在4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的头颅中的耳骨进行了分析,以判明他们是否具备理解口语所必要的与听觉相关的骨骼结构。结果表明,他们具有这样的骨骼结构,而且,他们对声音振动最敏感的频段与现代人比较接近。这表明,语言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40万年前,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20万年前。
  在巴勒斯坦一座9000年前的古墓群中,法国考古学家挖掘到11颗被钻过的臼齿。当研究者在电子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臼齿时发现,石器时代不仅有牙医,而且能用燧石钻头治疗牙痛。不仅如此,燧石钻在清除腐烂牙组织方面,疗效出奇的好。因为被治疗的人类祖先,在钻牙后继续用牙齿嚼咬食品,甚至还能啃骨头。
下列对“让骨骸‘张口说话’”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根据骨骸的记录,能够揭示死者生活的时代的许多真实的故事。
B.科学家根据骨骸的记录,能够揭示死者生前的生活环境。
C.科学家根据骨骸的记录,能够揭示死者生前的所有经历
D.科学家根据骨骸的记录,能够判断死者的血缘关系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用把骨骸样品切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打磨光滑,放到偏振光显微镜下看清骨骼的结构的方法,成功揭示了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与现代人明显不同。
B.科学家将骨骸中的遗传物质,与沙皇在世的近亲进行DNA对比后断定,20世纪90年代初,举世关注的有关俄国沙皇及家人被杀害的新闻报道属实。
C.科学家对生活在4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的头颅中的耳骨进行的分析表明,语言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40万年前。
D.研究者在电子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巴勒斯坦一座9000年前的古墓群中挖掘到的11颗臼齿时发现,石器时代不仅有牙医,而且能用燧石钻头治疗牙痛。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破解骨骸信息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将来科学家对犯罪现场或古墓中骨骸进行研究,就能迅速地破案。
B.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死者的骨骸的记录推断他生前的种种情况,是因为人在世时的社会活动,会在骨骸上留下一些印记和证据。
C.不管是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生活、海德堡人的语言,还是研究石器时代先人的牙科学,都要根据他们的遗骨上的记录。
D.根据对巴勒斯坦古墓群中挖掘的臼齿的研究可以断定,在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有关牙齿的科学就非常完善和发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