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铁路矿务局 D.福州船政局

学者贝尔·布尔让对某一时期英国的全部工业活动进行了如下分类。这一时期应是( )

(一)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作坊
(二)位置分散、但互有联系的工场
(三)集中的制造工场
(四)拥有机器设备以及用水和蒸汽动力的制造厂


A.13—14世纪B.14—17世纪
C.15—18世纪D.19—20世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