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年,民主党的威尔逊谋求连任总统,他的竞选口号就是:“他使我们远离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的民意也坚定地站在中立的一方。大多数美国人对世界事务毫无兴趣,支持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知道相当部分美国人并不同情英国——爱尔兰裔的美国人不满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方式,同时数百万的德裔美国人又希望德国在战争中获胜。此外,流亡到美国的俄国犹太人对沙皇恨之入骨,希望德国击败俄国。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威尔逊总统对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持中立,否则,我们这个混合民族的国家将会支持欧洲的不同阵营。”
——摘自《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和二战初期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两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所有积极公民,不问其社会地位、职业或赋税如何,均得当选为国民代表。
——法国〈1791年宪法》(第三篇第一章)
法国人中积极公民与非积极公民之间的区别将被取消:凡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进入初级议会:是法国人,有一年以上的住处,靠其收入或劳动产品为生,没有处于家仆的地位。
——法国1792年8月法令
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分,法律不承认仆人身份;选民与当选者没有财产资格限制;符合公民条件的外国人亦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继续降低选民年龄(由25岁降至21岁)。
——法国1793年宪法
(1)依据材料,指出法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公民选举权不断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共中央接受了李鼎铭等人建议,于1941年12月初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还具体规定,各抗日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中共中央要求各级机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上,各级领导人员必须下到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
在正式实施之前,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组织、动员、宣传工作。毛泽东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领导,特地派原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维汉到边区政府工作。12月上旬,边区政务委员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次年3月公布执行。与《纲要》相配套,还颁布一系列相关的组织措施和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通过精兵简政,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
——龚云《 1941年“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精兵简政”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20—194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时 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1820—1840
1840—1860
1860—1870
1870—1900
1900—1913
1913—1929
1929—1938
1938—1948
2.81
4.84
5.53
3.2
3.7
0.7
−1.2
0.0
2.9
3.5
2.9
3.7
4.2
2.7
2.0
4.1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注意:必须用同一时段的史实对三因素进行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