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浓度的甲醛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肝细胞具有将甲醛转化成甲酸的功能。研究人员为验证肝脏的这种转化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设计如下表(“?”表示还需填写的实验步骤)。右图中的甲、乙、丙曲线为A-C的3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或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组别 |
培养环境 |
肝脏n小块 |
A组 |
加1.0mmol/L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
有 |
B组 |
加1.0mmol/L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
? |
C组 |
不加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
? |
①实验中C组需加入与A组等量的肝脏小块,而B组不加
②本实验具有两个对照组,分别是A组与B组、B组与C组
③若曲线乙是A组实验的结果,则说明肝细胞具有转化甲醛的功能
④比较A与B组的甲醛含量,可以精准地检测出肝脏对甲醛转化的速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
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适宜刺激的结果是
A. 刺激a处,b处将发生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 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 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D. 刺激a处,b、c处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
田径运动员听到啦啦队的“加油”声时会跑得更快,这一神经调节的过程是
A.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 |
B.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
C.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
D.声音→感受器→传入神经→小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