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碰到同样的情景,人们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反映是积极的,有的反映是消极的,有的反映会制造矛盾,有的反映会解决矛盾,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人生经验与书本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上课时受到老师不公正的批评。
积极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极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跟自己借了书,很长时间不还,还当没有这回事一样,对此你想对他表示不满。
不当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于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己的好朋友做了错事,老师向我调查情况,该怎么办?
原有想法:从我内心讲,我应当告诉老师事实真相。可这样会显得我不讲义气,好朋友也会受到批评。
换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并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忘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许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问:我们应如何孝敬父母?
【参与扶贫】漫漫扶贫路,拳拳为民情,让我们一起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
材料一: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国函〔2014〕97号】明确,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材料二: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三十多年来,中国共有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就是中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进程。但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我们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扶贫过程和成就充分证明了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设立“扶贫日”有何现实意义?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请我们一起为活学活用的同学们喝彩。
今年12月,我区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后,针对学校被大量非法排污小工厂包围,长期遭受毒气侵害的问题,积极向区环保部门反映情况和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曝光,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揭开了在全区排查、整治学校周边非法排污工厂的序幕。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1)我知道:为什么这些同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喝彩?
(2)我建议:为改变这种“毒气”围“校”的现状,请分别从法律、科技的角度向区政府各提一条可行性建议。
[解读法治]下面是我区某校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为制作法制宣传板报所收集的相关信息,请你一起参与解读,分享收获:
信息一: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信息二: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信息三:在首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京报调查”(新京报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展开的调查显示如下: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必要性?
(2)结合信息三,谈谈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2015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强调,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文件还强调,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1)以上材料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2)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