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 |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 |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中央机构在权限上根据宪法规定各自独立行使,彼此互不干涉,但是,他们的权限不是互相重叠的,而是一种分权,这种分权是基于管理的方便而划分的。”该政体类型最典型的近代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历史变迁是复杂的。变迁并非都是进步,有时带来的更多是倒退。下列事实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
B.“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C.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沦为保皇派 |
D.“文革”期间,突出“抓革命,促生产”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