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
《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
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 B.所在地方的地名 |
C.母亲的族姓 | D.因功得到的封地 |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强化尊卑等级 | D.凝聚血脉亲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