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
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奴隶的反抗斗争 |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对史料进行甄别和判断应遵循相对客观和真实的方法。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 )
A.权威观点 | B.文献记载 | C.考古发现 | D.民间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