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太子》篇中说:“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该言论反映了唐甄的治国思想是
| A.关注下层民众的疾苦 | B.重视农工,勤俭治国 |
| C.民富是国富的前提 | D.全面关注社会经济 |
文艺复
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
|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
|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
|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
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十日谈》,凭借故事来歌颂爱情与女性的智慧,讽刺教士的腐化与伪善,体现了薄伽丘
| A.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 |
| B.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要求建立理想社会 |
| C.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
| D.反对教会专制迷信的启蒙思想 |
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
|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 D.造型艺术 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
|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
|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
|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
”这表明色诺芬
| A.否定神的存在 |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
|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 D.主张将神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