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转变 | 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南雄市是韶关市唯一一个苏区县,广东省也为数不多。革命年代英雄的南雄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我们要对南雄革命史进行相关研究,你觉得下列哪种方式得到的史料最为可靠()
A.听历史老师的讲解 | B.采访当地老人 |
C.听当事人的口述 | D.对相关革命遗址的考察 |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号召民众反对君主立宪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