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从材料可知,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
①记录皇帝的言行 ②记录朝廷的事务 ③发布中央信息 ④反映地方民情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同盟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
B.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C.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
D.1935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
以下摘自吴宓1911年11月6日的日记:“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当时京师许多师生对此深信不疑。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民众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 |
B.人民反对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D.革命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受到震撼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 B.百日维新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