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
|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
|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
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条件是
| A.严重的民族危机 |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 C.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 D.社会矛盾的加剧 |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A.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 B.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
| C.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的是
| A.中国的政局 | B.资本主义的发展 |
| C.清政府的态度 | D.中国的自然条件 |
“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 A.在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B.指被教皇免罪 |
|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