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
有人说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一国两制 ”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人民代表大会制 | D.政治协商制度 |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此为“行商制度”。行商制度最早可能废止于()
| A.《南京条约》 | B.《虎门条约》 |
| C.《天津条约》 | D.《北京条约》 |
有人研究宋朝的人口问题,发现两种结论不同的真实史料。据第一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最多只有2.65口人,最少时只有1.4口人。第二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都在五口人以上。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是()
| A.两种史料相互矛盾,因此不足为凭 |
| B.前者是因为地方要向中央政府申请救灾 |
| C.前者史料是凭空捏造的,后者属实 |
| D.前者是为交税需要,后者是为申请救灾 |
人称“小杜”的唐朝诗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江淮的草市()
①地处交通便利之地②草市数量众多 ③ 常遭盗贼劫掠④ 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