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携带)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下列有关材料中的“券”,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B.标志着飞钱的诞生 |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D.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 |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②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③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④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
产生的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或评价 |
《共同纲领》 |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
②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1954年宪法 |
①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 为最高权力机关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82年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 民主和法制建设 |
规定了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
③ |
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