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类观点最早在中国得到系统介绍的主要是
| A.严复的《天演论》 |
|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 D.谭嗣同的《大同书》 |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一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
|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汉赋和唐诗 | B.话本和小说 |
| C.元曲和唐传奇 | D.风俗画和文人画 |
下图甲骨刻辞,学者释读如下:“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因而得到福佑。”从中可以得出
| A.“西伯之事”应指牧野之战 |
| B.商代的黍稷种植已相当发达 |
| C.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
| D.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