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近代中国学者郑观应认为:近代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尊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为维护中国尊严,回应上述挑战,中国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为此他著文写道:“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慨曰夷狄,向来划疆自守,不事远图。通商以来,各国恃其富强,声势相联,外托修和,内存觊觎,故未列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以示外之意,(这句话的含义是把中国排斥于国际法之外,与中国打交道无需按国际法办事)。而中国不屑为万国之一而列入公法,以示定于一尊,正所谓孤立无援,独受其害,不一可不幡然变计者也。”“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如中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所谓彼教之来,即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摘引自郑观应《论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郑观应为回应西方主导国际法体系挑战提出的对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各国所选择的工业化道路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打地基、搭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 “商业革命”。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入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

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材料三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近代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等国决心挑起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资政新篇》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经济主张?试说明其进步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大厦共有14个大厅,600多个房间。中央大厅将议会上下两院分开,南面一半是上议院,北面的一半是下议院。上议院正面坛台上有女王宝座,每年议会开会时,女王身着御袍,头戴王冠,坐在宝座上发表施政演说……下议院议会大厅略小,共有650个座位,大厅正中通道北端是议长座位,通道两旁各有数排长条硬凳,议长右边是执政党议员座席,左边是各在野党座席……1840年,英国决定对华战争的决议就是在这儿获得通过。观看议员开会非常有趣,他们在会议中可以随意叫喊,喝彩或起哄,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议会形式。开会时可以让人们入内参观旁听。
——摘编自互联网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实行了哪一政治体制?(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中体现了美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这一政体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英美两国政体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