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左倾思潮出现 | B.一五计划完成 |
| C.中苏关系恶化 |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
|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
|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
|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
|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
| C.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
|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
|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
|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
|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
|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
|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