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与反全球化思潮》一文中提到“这种思潮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其基本特征是“渴望”,“渴望不能达到的、已经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这种思潮应该是
A.古典主义 | B.现实主义 | C.现代主义 | D.浪漫主义 |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D.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开办轮船招商局 |
C.成立发昌机器厂 | D.设立农工商总局 |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l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