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
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 B.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起因 | D.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
《世说新语》中描述顾恺之绘画:“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段记述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画家不擅长绘画人物 | B.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
C.顾恺之只关注人物眼睛的绘画 | D.人物画缺少外形设计 |
《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A.宗法原则被彻底的放弃 | B.七国之乱爆发 |
C.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 D.土地兼并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