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国营企业改革 |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 B.革命史观 |
C.文明史观 | D.全球史观 |
据统计,“在价格方面,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仅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格和市场定价”。这表明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
B.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正向符合经济规律发展 |
D.市场调节开始主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
1962年,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有国家机关人员说:“(当时)在党内出现了四不讲现象:报上没发表的不讲,中央没讲的不讲,文件没规定的不讲,顶头上司没讲的不讲。”这表明该时期
A.党内民主制度遭到践踏 |
B.民主言论受制于“左”倾思想 |
C.党内思想具有高度凝聚力 |
D.党内右倾思想发展扩大化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倡导“民族平等”,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四个方面,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这一信息说明孙中山
A.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
B.早期民族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C.刻意回避平均地权等经济要求 |
D.具有狭隘的中外民族平等观 |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措施
A.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
B.可证实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
C.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
D.掩饰不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