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
(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指出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选区
议席分配
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111个议席
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32个议席
新兴工业城市选区
获得65个议席
北方郡选区
获得65个议席
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
获得13个议席

(注:表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政治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