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 1897.12
材料二 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186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罗斯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不会得救。”,“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3分〉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5)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1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材料四、五,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1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各自的原因。(4分)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2分)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1分)为什么?(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
1895年 |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
1897年 |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
1898年 |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
1899年 |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
1900年 |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
1901年 |
9月,《辛丑条约》签订。 |
1902年 |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
1903年 |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
1904年 |
华兴会、光复会成立。陈天华著《猛回头》和《警世钟》。 |
1905年 |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
1911年 |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
1912年 |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
1913年 |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
1915年 |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
1917年 |
张勋复辟失败。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
1918年 |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分)
(2)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2分)
(3)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
(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