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复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3分)
材料二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2) 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4分)
材料三“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摘自《九十五条论纲》
(3)“九十五条论纲”蕴含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该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3分)
材料四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对伏尔泰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3分)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
材料二苏轼在《论书》中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也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还曾在诗中写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三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 (4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宋代理学对材料二、三所述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两宋时期在科技、文学、戏曲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明两宋时期文化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有人对中西科技发明做了比较,现列表如下(部分):
时间 |
世界发明 |
中国发明 |
所占比例 |
公元前6世纪以前 |
54 |
31 |
57.4% |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年 |
87 |
44 |
50% |
公元前1年-公元400年 |
45 |
28 |
62% |
公元401年-公元1000年 |
45 |
32 |
71% |
(1)你从表格中获取了哪些主要历史信息?
材料二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二战后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与二战初期相比不同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请回答: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