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致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
②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
③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不久,巴老回信说:“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④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我非常感谢。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
⑥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巴老有些犹豫,我说:“《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
⑦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日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骚,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
⑧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
⑨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
⑩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
⑾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我找了一个折衷方案: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
⑿不久巴老即回了信: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
⒀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
⒁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珍健同志一再请巴老留步,巴老却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⒂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
(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
1.本文叙写了有关巴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④自然段引用巴金先生的信件内容有何作用?
3.依据全文,简要分析巴金在“对人对己”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每个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宋代的“互联网”
①题壁,是指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发布文学或书法绘画作品等。题壁,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平面”媒体。文字题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传播手段。《风俗通义》里就有“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的记载。
②“题壁”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中唐以降,题壁之风大盛。到了宋代,题壁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宋代的题壁,很有点像当今的互联网。虽然题壁是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功能上无法跟现代电子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但在信息传播层面上有些特点却颇为近似。
③宋代题壁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自己题壁上传,另一种是作者写好作品后由他人题壁上传。后者更像是今天网络的“转帖”。作者自己题壁上传,一般情况是边构思,边题壁,即写作与题壁同步进行。而别人转帖题壁,在时间上相对要滞后一些。寺僧常请名家诗文题壁,有的是名家本人亲笔题壁,相当于今天在网络上直接发帖;有的则是名家写好作品后由寺僧安排人书写上壁,相当于“转帖”。
④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宋代也是如此。先说开放性。宋代题壁,一般都题写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的墙壁上,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宋代朝廷常用题壁来发布诏书政令,其中明文规定要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比如,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已卯颁行的《两川罢洒酤等诏》说:宜令诸州自今只织绫罗绸绢絁布锦等,余悉罢去。限诏到,各于要害处粉壁,揭而示之。所谓“要害处”、“要路”,是指便于民众观瞻知晓的路旁建筑物。诏令的内容,当然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⑤诏令里所说的“粉壁”,就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然后在白色墙面上书写诏令。这种传播方式,中国许多乡村至今还在使用。至于个人题壁,不但不怕别人看到,而且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次说自由性。就像是今人可以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发表言论和诗词作品。
(《评论周刊》2010.2.10)下列各项中对“题壁”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是一种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的传播方式,可谓历史久远。 |
B.题壁作为一种真正的“平面”媒体,早在战国时就已成熟,东汉光武帝时,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 |
C.“题壁”的使用始于梁简文帝萧纲,盛行于中唐以后,直至宋代更成为一种日常性、普遍性的大众传播方式。 |
D.宋代题壁,虽传播方式原始,但却具备了互联网的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特点相似,而且在信息的传播层面上,与现代互联网颇为接近,被称为宋代“互联网”。 |
联系文本下列各项不属于宋代“题壁”特点的一项是()
A.宋代题壁有作者题壁上传与他人题壁上传之分,后者类似今日网络“转帖”两者在写作与题壁上传的同步性上有所差异。 |
B.宋代题壁如互联网一样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其题壁大多在人群聚集比较频繁、客流量比较大的寺庙,驿站公私房屋,桥梁等开放性场所,以便过往行人观看浏览。 |
C.题壁使用范围广泛,宋代朝廷常在“要害处”、“要路”上题壁发布诏书政令,甚至有的诏令内容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 |
D.宋代诏令所言“粉壁”,是指用石灰水将墙壁刷白并书写诏令,此种传播方式,延续至今,中国许多乡村仍在使用。 |
下列各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A.题壁历史久远,到宋代更呈现出大众化与普遍性趋势,它强烈的![]() |
B.题壁在宋代不仅可发布诏令,令公众知晓,而且![]() |
C.宋代题壁具有自由性的特色,如同今人可自由随意地在网络发帖或写“博客”日志一样,宋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题壁,从而具备互联网的某些传播特色。 |
D.古代题壁具有从战国到宋代的历史延续性,题壁的发展越来越像“互联网”,题壁在明清两代会更加繁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草根"欲自办山寨版春晚 学者:何必叫板央视
"人民春晚人民办,人民春晚为人民!"家住朝阳区华严北里的施孟奇与朋友构思的"山寨版春晚"正在筹划。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为民间高手提供舞台,与百姓互动是"山寨版春晚"的宗旨。
创意 民间"卧虎藏龙"激发创意
在京工作6年的施孟奇今年36岁,从事计算机工作。一个多月前,产生了办"山寨版春晚"的想法,并称要"叫板央视"。"近年央视春晚新意不多,观众抱怨越来越不好看。"施孟奇认为,民间有绝活的高人、原创艺人特别多,为什么不请他们。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直播,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
昨日(29日),开着写有"山寨版春晚"的面包车,施孟奇来到位于立水桥的"山寨版春晚组委会"办公地点。 施孟奇说,观众主要面向老百姓,特别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和大学生。
人员组委会将选百名志愿者
目前,"山寨版春晚"筹备团队现已成立,成员约十名,分别负责网络技术、节目策划、节目质量审核、拉赞助、定场地等。
丁先生是"山寨版春晚"筹备者之一。"我有这方面的资源。"丁先生说,他的支持和鼓励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一名演员和歌手,丁先生在团队中担任节目审核。"关键要有新意,央视春晚中没有的,我们要有。"他说,自己将在数百件参选作品中"海选"。
另一成员周女士负责招募人员。她说,目前已有三百多人报名志愿者。"邮箱里很多邮件还没看,QQ也挤爆了。"周女士表示,将挑选至少一百名志愿者,从事场务、接待等。
资金 企业赞助多以实物体现
关于"山寨版春晚"的资金,施孟奇表示,原本预算50万,邀请观众300名,演员百人。但以现在的火爆情况,成本会超。
"'山寨版春晚'全部费用通过拉赞助解决。"施孟奇解释,赞助以实物体现,尽量不收现金。目前,已联系6家企业,由其提供彩排及演出场地、舞台用品、饮料等。此外,他们与一家网络公司商谈服务器问题。晚会直播时将打赞助商名字。
施孟奇表示,演员自愿参加,无薪水,但演出的交通费、食宿费将由组委会负责。
参与 海外游子欲献歌《故乡》
目前,已有多位民间爱好者向"山寨版春晚"提交节目。报名者之一,山东的王先生是一名业余小品作者,目前已创作53部作品。
"我支持施孟奇。"王先生表示,他准备了两部小品,讲述的是农民过年的故事,正在当地排练,希望入选。
另一位参与者、美籍华人谷先生刚回国。"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参加。"谷先生说,"山寨版春晚"如果办好了,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但特别应注意艺术要和健康思想相结合。
谷先生准备将自己创作的歌曲《故乡》提供给筹备组。他说,该作品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曾获团中央、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青春中华"---首届青年文化周活动主题歌征集比赛一等奖。
点评 百姓自娱自乐何必叫板央视
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山寨版春晚"可丰富节日文化。
昨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百姓自办"山寨版春晚"在活跃春节文化生活上是有意义的,体现了多元化的节日特征。
但夏学銮指出,"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
央视春晚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百姓自娱自乐如果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可能面临的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合法性也会遭到人们的质疑。下列对这则通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山寨版春晚的组织者一开始就估计到报名演员会十分![]() |
B.从收到的节目看,"山寨版春晚"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有的报名节目质量相当高。 |
C.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春晚极可能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
D.北大教授的意见引起我们对山寨版春晚的多方面思考,有利于大家全面辩证地看待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的影响。 |
E. 这篇通讯及时报道了山寨版春晚的筹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对山寨版春晚的关注和期待。施孟奇的山寨版春晚要办出什么特点?他们试图通过哪些办法来办这台春晚?请简要分析。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施孟奇称他的 "山寨版春晚"要"叫板央视",而有的学者"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的,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
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
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2010年第21期《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有关信仰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重的。 |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的多元性。 |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
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
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
B.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
C.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D.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
钟和晏
①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为“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灯画除了手绘之外,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②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和《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题材的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③在一般的戏剧故事灯画之外,还有一些也许可以称为“戏出灯画”。在三国戏中的《徐母骂曹》中,身穿红色官服、戴官帽的曹操坐在一张条案前的椅子上,处于画幅右侧正中央的位置;左下角穿暗黄色袍子的徐母右手拄一根红色拐杖,左手向前伸出,手指正指着曹操脸部的方向;左上侧的背景是一架屏风,从形状看应该是戏台上的布景,曹操坐的椅子是摆在条案前面的,想来也是对戏台场景的描画。
④画的戏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有《群英会》、《打金枝》、《断桥》,这些戏曲画被认为是出自内务府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因为如意馆档案中曾有“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的记录。沈振麟是同治年间擅画人物、山水的宫廷画家,据说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一类是帝王后妃像,不敢也不准署名;另一类就是小说插图、戏出人物,他们认为这属于“小道”,不屑于署名。
⑤明代以前,有关北京灯节的记载不多。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侠》中有“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明朝时,北京灯市在东华门之东,也就是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正月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从东华门外到崇文门街西,“街三行,市四列,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⑥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铺。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宛平县志》等对灯节的记述都大同小异,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说道:“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⑦在历史大戏之外,也有一些家庭伦理戏和情感戏。一个《卖水》的场景是站在花园外的李彦贵肩挑一担水,穿着已经落魄,但还是带着点书生儒稚的气质。还有4幅出现了花园里手持折扇的小姐、拿着团扇的丫鬓和拄着拐杖的老母亲等人物,让人怀疑是《西厢记》。⑧灯画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一般说,灯画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对人体比例、五官细节方面没有那么细致的要求,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在当年,这些灯画也许是很普通的民间画作,因为年代久了,今天看起来亲切而素朴,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表情,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收藏家张琴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从文中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灯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文章特别介绍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的意图是什么?
答: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本文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对此,该如何理解?
答:文章最后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这个观点与有些人认为的“民间文化具有俗化特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