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赤霉素和乙烯对牡丹花萌芽和开花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 |
浓度 (mg/L) |
萌芽时间 |
开花时间 |
花小 (cm) |
开率 (%) |
畸花 (%) |
清水 |
0 |
2月7日 |
4月17日 |
13.8 |
77.6 |
0 |
赤霉素 |
100 |
2月3日 |
4月15日 |
14.9 |
90.7 |
0 |
乙烯 |
400 |
2月17日 |
4月21日 |
9.1 |
14.8 |
22.2 |
乙烯+赤霉素 |
400/100 |
2月7日 |
4月17日 |
10.7 |
20.1 |
0 |
A.清水处理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B.赤霉素具有促进牡丹开花的效应
C.乙烯具有提高牡丹开花率和畸形率的效应
D.乙烯和赤霉素对牡丹花萌芽的影响是相互对抗的
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
B.生态系统的种类、成分、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
C.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
D.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生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丁 |
有机物总量(g) |
550 |
100 |
3000 |
18 |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
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
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
右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流径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 |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
C.该生态系统含有五个以上的种群 |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