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②。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选自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济:帮助 |
B.众皆泣,许之许:答应 |
C.皆悉力守死悉:全 |
D.贼失势,遂散走走:逃跑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叛军围困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
B.杨氏对召来的吏民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吏民感动而泣。 |
C.杨氏和李侃一起指挥作战,亲自为守城军民做饭。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
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歪,斜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 盘绕 |
C.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 |
D.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
下列各句与“何为其然也”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而今安在哉 |
D.固一世之雄也 |
找出与例句“顺流而东也”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
B.乳二世 |
C.西望夏口 |
D.使不上漏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 论语》 、《 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习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 述而》 )②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 公予丑上》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我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柱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苏辙《六国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倍之地 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不免于灭亡 |
C.子孙视之不甚惜秦之有韩、魏 |
D.赵尝五战于秦 燕、赵拒之于前 |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是()
A窃怪天下诸侯 B发愤西向
C 辇来于秦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
B.“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君王的传记。 |
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中的“出身”是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的意思 |
D.本文苏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
结合苏洵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孟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③。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④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①财:通“材”。②私淑艾: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③彀率:拉开弓的标准。根据①、②、③三个选段,简要概括孟子的教育思想。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