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于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乖。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等于大夏 等:相同
B.行事与成宪交乖 乖:背离
C.修撰康海过瑾日 过:过问
D.公忍相薄耶 薄:逼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折价 纳民于礼
B.与刘大夏愿就部曹 忽传旨与畅守随俱致仕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 就榻而卒
D.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盗探其囊
3.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①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②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新唐书·李义琰传》
【注】①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为封号。
② 搢绅:同“缙绅”,代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司刑员外郎 擢:提拔
B、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固:坚决
C、事得寝 寝:停止
D、是速吾祸 速:加速
2、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 ② 以吾为国相,且自愧
凡仕为丞尉 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
A、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不同
B、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不同
C、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相同
D、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义琰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义琰独敢廷辨曲直 ②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③义琰独引咎涕泣 ④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各项叙述与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义琰任太原尉时,太原的官员都惧怕都督李勣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在朝廷上与他分辩是非曲直。因此李义琰遭到了李勣的忌恨。
B、上元年间,李义琰入朝为官。此时,皇后武则天已经代替唐高宗管理朝政,对于这种做法,李义琰与大臣郝处俊是坚决反对。
C、章怀太子被废黜,朝廷赦免了太子手下所有大臣的罪,身为太子手下庶子之职的薛元超极为高兴,李义琰对他的这副嘴脸十分憎恶。
D、李义琰的弟弟认为,李义琰的居住条件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因此主张兴修宅院。可李义琰认为这样做会招致祸患,因此坚决不许,这体现出他的谨慎、小心。
(晋)文 公 问 于 郭 偃 曰 始 也 吾 以 治 国 为 易 今 也 难 对 曰 君 以 为 易 其 难 也 将 至 矣 君 以 为 难 其 易 也 将 至 矣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 ,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 ,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 上,指汉王刘邦。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若亡,何也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此乃信所以去也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既来之,则安之
C、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组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⑤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⑥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但迟迟得不到萧何的推荐,不被刘邦重用,于是韩信深感失望,就想逃跑到别处另谋高就。
B、萧何发现韩信具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才干,多次向刘邦推荐。在韩信未得刘邦重用而逃跑后,又立即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C、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他知道了萧何追回了韩信 ,并听了萧何对韩信的介绍就“欲召信拜之”,表现了他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D、当时,诸将多有逃亡,刘邦为稳定军心,急欲拜将。但他向来傲慢无礼,在萧何的规劝下,终于隆重的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中诸将无不感到惊喜。
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礼记·学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 ② 然明:字蔑,郑国大夫。
③ 子产:孔子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夫:读 fú 相当于“这”
B、以议执政之善否 否:读 fǒu 坏
C、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恶:读 è 厌恶
D、不如小决使道 道:读 dǎo 通“导”,疏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闻忠善以损怨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B、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C、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D、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我师也,若之何毁之 “是”指代的是“郑人”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之”指代的是“郑人的议论”
C、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此”指代的是“乡校”
D、仲尼闻是语也 “是语”指代的是“然明的话”
4、对文中不同人物观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子产认为,阻止人们谈论执政者,其后果和危害就像洪水泛滥一样,因而执政者应该放开言论,加以疏导。
B、子产不毁乡校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取百姓的正确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C、然明的观点始终与子产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不毁乡校,就会危害国家的治理。
D、孔子对子产的观点是赞同的,他认为,从子产不毁乡校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子产是仁义的。
某 恶 鼠 破 家 求 良 猫 厌 以 腥 膏 眠 以 毡 罽①猫 既 饱 且 安 率 不 食 鼠 甚 者 与 鼠 游 戏 鼠 以 故 益 暴 某 怒 遂 不 复 蓄 猫 以 为 天 下 无 良 猫 也
【注】① 罽:读 jì,毯子。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韩非者,韩之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②,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执势以御其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韩非传》
【注】① 黄老:即道家思想学说。
②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李斯俱事荀卿 事:侍奉
B、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 疾:痛恨
C、执势以御其下 御:防御
D、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任用
2、下列各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B、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观点属于韩非赞同的治国之道的一组是( )
① 修明期法制 ② 举浮淫之蠹 ③ 求人任贤
④ 宠名誉之人 ⑤ 重用儒者 ⑥ 执势以御其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对“名誉之人”、“浮淫之蠹”、“介胄之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誉之人”指上文所说的“浮淫之蠹”
B、“浮淫之蠹”包括“儒者”在内
C、“介胄之士”属于上文所说的“功实之士”
D、“介胄之士”包括“侠者”在内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非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所以韩非的思想都源于儒家思想。
B、韩非认为,治国需要推行强权,但必须以宽松、仁慈为前提。
C、韩非重视法律,他认为学者、士卒两种人都严重威胁着法律的维护。
D、韩非认为,在局势稳定、缓和的时期,统治者也应重视国家武装力量的发展。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左传·襄公十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