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85年瑞士的中学教师巴耳末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部分的四条谱线的波长可归纳成一个简单的经验公式:,n为大于2的整数,R为里德伯常量。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受到巴耳末公式的启发,同时还吸取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原子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理论。根据玻尔理论,推导出了氢原子光谱谱线的波长公式:,m与n都是正整数,且n > m。当m取定一个数值时,不同数值的n得出的谱线属于同一个线系。如:
m=1,n=2、3、4、…组成的线系叫赖曼系;
m=2,n=3、4、5、…组成的线系叫巴耳末系;
m=3,n=4、5、6、…组成的线系叫帕邢系;
m=4,n=5、6、7、…组成的线系叫布喇开系;
m=5,n=6、7、8、…组成的线系叫逢德系。
以上线系只有一个在紫外光区,这个线系是

A.赖曼系 B.帕邢系 C.布喇开系 D.逢德系
科目 物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甲,倾角为θ的光滑绝缘斜面,底端固定一带电量为Q的正点电荷.将一带正电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小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至最高点B处,此过程中小物块的动能和重力势能随位移的变化图象如图乙(E1和x1为已知量)。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静电力常量为k,由图象可求出( )

A.小物块的带电量
B.A、B间的电势差
C.小物块的质量
D.小物块速度最大时到斜面底端的距离

真空中有一正四面体ABCD,如图MN分别是AB和CD的中点。现在A、B两点分别固定电荷量为+Q、-Q的点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试探电荷+q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做正功,试探电荷+q的电势能增大
B.将试探电荷-q从M点移到N点,电场力不做功,试探电荷-q的电势能减小
C.C、D 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D.N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平行AB且跟CD垂直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稳定运营的36辆超级电容客车吸引了众多观光者的眼球。据介绍,电容车在一个站点充电 30秒到1分钟后,空调车可以连续运行 3公里,不开空调则可以坚持行驶 5公里,最高时速可达 44公里每小时。超级电容器可以反复充放电数十万次,其显著优点有:容量大、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如图所示为某汽车用的超级电容器,规格为“48V,3000F”,放电电流为1000A,漏电电流为10mA,充满电所用时间为30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能持续的时间超过10分钟
B.充电电流约为4800A;
C. 若汽车一直停在车库,则电容器完全漏完电,时间将超过100天;
D. 所储存电荷量是手机锂电池“4.2V,1000mA.h”的40倍。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OB与足够长粗糙斜面BC交于B点.轻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现将质量为m1的滑块压缩弹簧至D点,然后由静止释放,滑块脱离弹簧后经B点滑上斜面,上升到最大高度,并静止在斜面上.不计滑块在B点的机械能损失;换用材料相同,质量为m2的滑块(m2>m1)压缩弹簧至同一点D后,重复上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块到达B点时速度相同
B.两滑块沿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相同
C.两滑块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不相同
D.两滑块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损失相同

已知质量分别均匀的球壳对其内部物体的引力为零.科学家设想在赤道正上方高d处和正下方深为d处各修建一环形轨道,轨道面与赤道面共面.现有A、B两物体分别在上述两轨道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地球半径为R,轨道对它们均无作用力,则两物体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周期之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C. D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