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
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
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
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
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可取代胸腺嘧啶。5—BU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是酮式,一种是烯醇式。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在含有5—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不同于原大肠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5—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 |
B.5—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阻止碱基配对 |
C.培养过程中可导致A/T对变成G/C对 |
D.5—BU诱发突变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 |
下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期染色体(a)、染色单体(b)和DNA分子数(c)的统计图。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
A.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 B.①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 |
C.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 | D.③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
右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地表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采伐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A.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8 |
B.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4 |
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6 |
D.蒸腾作用失水量,2 |
alvin等人研究光合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在某种绿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再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后从培养液中提取并分析放射性物质。预测实验结果是
A.光照时间越长,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越多 |
B.在一定时间内光照时间越长,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越多 |
C.无论光照时间长短,放射性物质都会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
D.只要给予光照,放射性就会出现在[H]中 |
右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某哺乳动物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错误的说法是
A.Ⅰ过程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是通过Ⅱ过程实现的 |
C.一个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C细胞有4种基因型 |
D.该哺乳动物为雄性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