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利用自行车的运动“探究阻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人骑自行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运动,当人停止蹬车后,由于受到阻力作用,自行车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至零。在此过程中,阻力做功使自行车的速度发生变化。设自行车无动力后受到的阻力恒定。
(1)在实验中使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获得某一速度后停止蹬车,可以测出自行车继续向前滑行的距离s。为了计算停止蹬车时自行车的初速度v,还需要测量 (填写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
(2)设自行车受到的阻力恒为f,计算出阻力做的功大小及自行车的初速度。改变人停止蹬车时自行车的速度,重复实验,可以得到多组测量值。以阻力对自行车做功大小为纵坐标,自行车初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就可以得到阻力做功大小与自行车速度变化大小的定性关系。在实验中作出W-v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1.5V,内电阻约1.0)
B. 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RV约为1000)
C. 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RA约为1)
D. 滑动变阻器R1(0—20,10A)
E. 滑动变阻器R2(0—200,1A)
F. 开关和导线若干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a)、(b)两个参考实验电路,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图所示的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写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2)通电前应该把变阻器的阻值调至_______(填“最左边”或“最右边”)
(3)图乙为该同学根据(1)中选出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U—I图线,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V,内阻r=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按正确图示的方式连接所测得的电源电动势和电源电动势的真实值的关系为:E测______E真(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如图,由图可知其长度为____________mm;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直径如上图,由图可知其直径为___________mm;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下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板,如下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理由是。
(2)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砝码,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0 |
2.00 |
4.00 |
6.00 |
8.00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上图(c)中)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图象可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用频率为50 Hz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选定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x1=1.40cm,x2=1.90cm, x3=2.38cm,x4=2.88cm,x5=3.39cm,x6=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4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4=cm/s,加速度a =cm/s2。
(2)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用如图(a)所示的器材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小灯泡标有 “6V,3W”的字样.蓄电池电动势为8V,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R1标有“5Ω,2A”,R2标有“100Ω,20mA”.各电表的量程如图所示.测量时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并测多组数据.
(1)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2)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的实物连成实验电路(有部分连线已接好).
(3)测量时电压表示数如图 (b)所示,则U=V.
(4)某同学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作出了如图 (c)所示的I―U图象.分析图象不是直线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