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1,回答1~3题。
图1图中( )
| A.甲地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
|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
|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
|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
东北平原( )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
|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
|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
|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 A.①② | B.③④ |
| C.①③ | D.②④ |
读图,回答下列题:
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 )
①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下图①—④铁路是我国著名的东西向大动脉,回答以下①—②沿线及其附近地区()
| A.其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 |
| B.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的过渡性特征,如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等 |
| C.该地区的钢铁、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全国有名 |
| D.掌握水盐运动规律是改造该地区中低产田的基本方法之一 |
下图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来选址的流程图”,此流程图最可能是为下列哪种设施选址设计的( )
| A.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 B.汽车加油站 |
| C.地下水天然补给区 | D.大型游乐场 |
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定位导向功能的小型玩具轮船,考查某段河流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下图是通过定位记录下来的每隔15分钟轮船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题。
该地理兴趣小组除应用了GPS外,还用到了( )
| A.RS | B.GPRS |
| C.GIS | D.数字地球 |
下列对①②③河段流水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②③段相比,①段侧蚀明显、向下侵蚀减弱 |
| B.与①③段相比,②段溯源侵蚀和向下侵蚀最明显 |
| C.与①②段相比,③段侧蚀减弱、堆积作用加强 |
| D.①②③段中,②段的侧蚀更强,③段的溯源侵蚀更明显 |
读下图,图甲为2000年该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应用GIS技术在图甲基础上制作图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 A.1999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
| B.2000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
| C.各行政区的边界 |
| D.各行政区的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