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题。
初夏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 、 ,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2分)
体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阅读《蒹葭》,回答小题。(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答: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下题。
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寒 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体现诗歌主旨的中心字是哪一个?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衬哀景”是古诗常用的表达技法,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②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③。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楚江,建业,海门均属地名。②漠漠:形容天气微雨,水气氤氲。③浦树:水边的树。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④散丝:细雨。
(1)楚江边,建业城,送别友人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原诗中的“___________”这一句来体现。
(2)下列选项中对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暮雨”之中的景物着墨,句句写景,细细描绘,流露出诗人对雨中别致景色的喜爱之情。 |
B.颔联中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营造了烟雨薄暮笼罩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浓郁的离愁别绪。 |
C.颈联中的“深”和“远”字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海门深,浦树远,显其浩渺,使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
D.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直抒胸臆,抒发了浓浓的惜别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