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若此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A地低于B地
B.气温A地低于B地
C.A地空气受热下降
D.B地空气冷却下降
若该图为中纬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温高于A处
C.②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度地区

若此图为南亚夏季季风环流侧视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为印度洋的是B地
B.可能为亚洲大陆的是A地
C.南亚的东南风是图中的②箭头
D.该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以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连线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
B.深秋至早春季节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大气的吸收作用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一空气中水汽含量高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因为

A.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B.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D.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问题。

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哪两大板块相撞而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几种地貌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图表示板块的张裂边界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