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1)-(3)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95-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下图为“北半球某农场的工作历程(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水稻种植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
12.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B.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高
C.市场和饲料是形成该农业类型的主要因素
D.经营方式多为国有大型农场
13.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农场有可能分布在
A.澳大利亚 B.泰国 C.阿根廷 D.美国
下图为区域(流域)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 B.关闭水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
C.减少森林的数量 D.大规模开采利用深层地下水
10.我国区域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数码表示雨水补给和季节性融雪补给类型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② D.③①
8.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整体性特征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6.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怎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晚唐诗人胡玢在《庐山桑洛洲》中写道:“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诗中主要描述的是河流的侵蚀作用
B.“新住处”位于河流右岸,“古岸”位于河流左岸
C.诗中主要描述的是河流的沉积作用
D.诗中主要描述的是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夷平面又称均夷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各种外力作用下对地面进行剥蚀与堆积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近似平坦地面。以下地段形成夷平面最慢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上游河谷 C.下游河床 D.中游冲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