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2000、2005、2010年各年龄段人口数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2000、2005、2010年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2)导致该市2000~2010年青壮年人口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职业需求     C.生育政策      D.交通通信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右图为左图某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回答下面各题。

据左图可知甲村较乙村

A.昼长 B.规模可能小 C.灾害多 D.降水多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基塘农业是该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B.终年高温多雨,水稻、甘蔗和油菜是这里重要的农作物
C.河流两岸排水良好的山坡上茶园分布广泛
D.泥石流是影响该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左图信息,可信的是

A.台阶路比索道坡度大 B.河流总体为自东向西流
C.P所在地点地形平坦 D.Q附近公路沿山脊蜿蜒

下表是我国30°N附近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的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题。

省级行政中心城市
气温(°C)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3.8
29.1
34
151
1222

7.6
28.4
20
171
1138

5.5
25.2
7.3
230.5
921.2

—2.1
15.3
0.5
119.4
420.5


读表,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城市按海拔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①②③④
B.导致①、④两城市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
C.城市③的7月降水最多是因为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最强烈
D.城市②年太阳辐射量最大

导致①、④两城市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期在甲地,逢二、四期在乙地,逢六、七期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下面各题。

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下图所示的某岛国有“世界净土”之称,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该国乳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A.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牧草生长 B.国内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C.河流众多,为牛羊提供饮用水源 D.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产品的运输

与日本相比,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
C.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D.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

资料统计显示,我国自然村以每天80到100个的速度在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村规模扩大 B.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C.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D.城镇化进程处于上升阶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